聚焦“双碳”发展目标,近年来全国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作为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探索“绿电”、摆脱能源依赖是广东的必由之路。广东不断加大新型储能产业的建设力度,明确新型储能发展规划,今年提出了布局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广东各地纷纷“出招”,加速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今年以来广东已出台28个储能政策,惠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江门、梅州等地,多地加快储能全产业链建设,多个重大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本月初,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包含30个新型储能项目,预计总投资额248.4亿元,总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达23个;随后,广东省新型储能领域场景机会项目供需对接与路演活动举行,目的就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但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目前国内储能市场更多是政策性市场,并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以动力电池行业为例,目前储能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专项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建储能电站的成本,但最核心的还是通过补贴带动示范项目的应用,最终目标是推动应用端的建设。”高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锋说。政策补贴只是第一步,拓宽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加快创新应用才能实现全产业链协同。

  “抢跑”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红在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曾提到,“广东省是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覆盖了电池、材料、设备、电、芯、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及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提出,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链整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深圳已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集群,珠海、广州、惠州等地锂电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广东正以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肇庆、江门等为重点,持续打造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

  其中,深圳在储能企业数量上实现断层,其储能产业发展情况备受瞩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022年,深圳电化学储能产值2670亿元,同比增长18.4%。此外,深圳的储能产业全球市场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深圳四大锂电材料在全球市占率超20%,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的电源侧储能、便携式储能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13.1%、12.9%、37.7%。

  观察深圳旁边的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其特色,这里汇集了一批锂电池制造、材料、设备、终端产品企业。

  目前,东莞以锂电产业链为主营的企业达到300多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达到1500多家。近3年来,东莞新能源产业已落地项目102个,总投资达737亿元。目前已有17个项目列入省新型储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

  此外,东莞在新型储能项目的引进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去年,投资50亿元的赣锋锂电落子东莞,还成功引进富强电子(投资30亿元)、吉瓦森林(投资20.37亿元)、理士项目(投资11亿元)等约15个新型储能项目。

  瞄准万亿级储能产业机遇,今年,东莞市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比亚迪、赣锋锂电东莞项目开工,推动东莞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之一,广州目前在建新型储能项目11个,总投资近400亿元,达产后产值可超千亿元。据初步统计,2022年广州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亿元。

  具体到新型储能技术方面,广州处于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的第一梯队。今年10月,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的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工厂在广州南沙投产,该公司研发的一款锂离子电池充电从0-80%仅需7.5分钟,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世界纪录,为广州“新能源+储能”集聚发展再得一分。

  巨湾技研品牌公关部部长黄宏琬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广州加快打造“超充之都”目标下,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超级充电站等设备将会不断完善,超快充电池行业前景可观。

  除了深圳、东莞和广州,广东其他重点城市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方面也不断推进,取得多个“首个”和“最大”。

  在汕尾惠来,去年11月,广东能源集团海湾石风电场储能项目作为广东首个新能源侧配储能示范项目接入风电场。在梅州五华,今年3月,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作为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浸没式液冷前沿技术在新型储能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

  此外,广东多地重点工程仍在加速建设中。在“氢能之都”佛山南海,我国首个大型多技术路线锂电池储能工程目前正在加速建设。在江门台山,汇宁时代江门(台山)核储互补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拟于2024年2月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

  亟待拓宽应用场景、加速成果转化

  一直以来,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小省,随着深入探索新能源发电路径,风电、核电、光伏发电成为广东打造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支点。胡锋介绍,从生产端来看,广东拥有制造业基础,建设万亿级储能产业具备一定优势。

  广东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底座”般的支持。

  胡锋认可广东发展储能的制造基础与产业链条韧性,然而,从广东乃至全国层面来看,尽管政策重视储能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全产业并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从应用端来看,例如电网车这块,由于成本过高,可能出现储能电站建而不用的情况。”胡锋说。

  一方面,政策持续利好广东储能行业发展。今年以来,广东包括佛山、广州、肇庆、深圳等在内近10地发布储能补贴,补贴范围涵盖储能电站和企业。

  除了政策补贴外,广东多地还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专项资金的扶持。今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梅州市、韶关市、惠州市先后公示2024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入库项目,目前4市共有10个储能项目拟入库,将获得扶持资金超11662万元。

  另一方面,光伏行业、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已不是新鲜话题。就黄宏琬的观察来看,今年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产能都过剩,实际需求滞后于产能,“整个行业里,工厂的开工率普遍在一半左右甚至不足一半。”黄宏琬说。

  胡锋认为,广东长期发展储能产业,可以在商业模式上做示范性探索,形成有利可图的成熟运作模式。

  “专项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建储能电站的成本,但最核心的还是通过补贴带动示范项目的应用,最终目标是推动应用端的建设。”胡锋说。

  实际上,储能产品在广东有非常丰富的应用空间。近年来,广东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增长。今年“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分别同比增长3.1倍、18.1%、27.5%,“新三样”出口成为广东稳住外贸规模的主要引擎。

  12月6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共包含新型储能项目30个,预计总投资额达到248.4亿元,目的就是拓宽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加速成果转化。

  12月13日,广东省新型储能领域场景机会项目供需对接与路演活动在惠州举行,旨在深化供需双方创新场景合作。

  尽管面临全行业产能过剩,巨湾技研今年强势布局广州。“目前广州大概有五六十万台新能源汽车,但由于充电时间较长,很多客户在选择新能源汽车上还是有顾虑的。我们聚焦做超快充动力电池,就是要把速度提上去,破局充电难题,支撑未来新能源市场进一步渗透。”黄宏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