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迎来盈利曙光:探析猪价上涨背后的原因和未来走势

元描述: 揭秘猪企盈利背后的秘密!深入分析猪价上涨原因、市场供需状况,探究猪企下半年盈利前景,并预测未来猪价走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参考。

引言: 猪肉价格波动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也影响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史上最长亏损周期”后,猪价终于迎来了反弹,各大猪企也纷纷“回血”。7月份,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在内的十余家上市猪企陆续披露了销售简报,数据显示,受益于猪价持续上扬,三季度的首月,各大猪企销售收入均实现环比增长。本轮猪周期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重回繁荣?猪价上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又将如何走?本文将深入分析猪价上涨背后的原因和未来走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参考。

猪价上涨背后的原因

供需关系失衡:减产带来的供应缺口

今年5月开始,猪价出现明确回暖,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全年猪价下行带来的大面积亏损,推动养殖户主动减产。同时,去年四季度北方部分地区发生猪病,导致母猪大比例减产,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端缺口。

养殖成本下降:饲料价格回落助力盈利

除了生猪价格回暖外,养殖成本下降也是企业盈利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饲料价格有所下行,降低了养殖企业的成本压力。以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为例,两家公司均表示今年的养猪成本低于去年,其中牧原股份7月份的生猪养殖成本已经降至14元/公斤左右。

猪企盈利状况:头部企业率先“回血”

随着猪价上涨和养殖成本下降,不少猪企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业绩出现明显改善。根据已披露的半年报或其预告,10家申万生猪养殖行业上市公司中,5家公司净利润扭亏为盈,5家续亏但也都实现同比减亏。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头部猪企更是带头吹响盈利的号角。

牧原股份:单月利润超30亿元

作为生猪销量排名第一的“养殖大户”,牧原股份在7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34.05亿元,环比增长25%,商品猪销售均价首次突破18元/公斤。据测算,公司7月份单月利润超过30亿元。

温氏股份:价格上涨带动收入增长

温氏股份虽然销量环比有所回落,但依托猪价的上涨,实现收入约3%的增长。

其他猪企:普遍实现盈利或减亏

除了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ST天邦、大北农、唐人神、正邦科技、金新农等一众公司也实现了销售收入7%至40%的环比增长,普遍实现盈利或减亏。

下半年猪价走势:预计将保持高位震荡

供应端:产能恢复缓慢,短期内供应仍受限

目前,市场确实有主动增产现象,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上升幅度并不大,短期内供应仍受限。

需求端:消费恢复缓慢,短期内需求难有明显提升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消费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但整体消费水平仍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预计走势:8月可能达到全年最高点,9-10月高位震荡,11-12月小幅回落

综合考虑市场供需情况,预计8月份猪价将达到全年最高点,9-10月份将处于高位震荡阶段,11-12月份随着市场供应量的逐渐恢复,月均价格会出现小幅回落。

猪企盈利前景:预计将保持中等盈利水平

头部企业:预计下半年将保持盈利,但规模效益仍不高

由于猪价波动较大,头部企业仍需注重规模效益和规模效率的提升。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弱,需关注市场变化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弱,需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1. 本轮猪周期将持续多久?

本轮猪周期上升阶段特征与上轮类似,均是短期内快速反弹后进入上涨通道。但本轮周期猪价上涨速度和空间比上轮周期温和,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2. 下半年猪企能否持续盈利?

预计下半年猪价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涨幅不会太大。猪企将会保持中等盈利水平,但要关注成本控制和市场变化。

3. 猪肉价格未来会一直上涨吗?

猪肉价格不会一直上涨,未来将呈现周期性波动。预计未来几年内,猪肉价格将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内。

4. 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投资者可以关注猪肉价格的波动,以及相关猪企的业绩表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投资生猪养殖板块。

5. 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规模化、标准化和科技化,未来将朝着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6. 如何判断生猪养殖企业是否值得投资?

投资者可以参考以下指标:

  • 盈利能力: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稳定性。
  • 成本控制:关注企业的养殖成本控制能力。
  • 规模效益:关注企业的养殖规模和规模效益。
  • 技术水平:关注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结论

随着猪价上涨和养殖成本下降,生猪养殖行业正在走出“史上最长亏损周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下半年猪价将继续保持高位震荡,猪企将保持中等盈利水平。投资者可以关注市场变化,抓住投资机会,但也要注意风险控制。

致谢: 感谢卓创资讯生猪市场分析师李晶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本文的宝贵意见和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