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寺堡区:桃源盛景,生态致富新篇章
元描述: 宁夏红寺堡区以山林权改革为契机,通过“以地换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打造集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推广、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优质桃生产基地,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引言: 烈日炎炎,夏日正是品尝香甜蟠桃的时节。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一个个套袋的鲜桃压弯了枝蔓,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致富故事。近年来,红寺堡区以山林权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的新路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开辟出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山林权改革,点亮致富梦想
红寺堡区的河水村曾经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沙化严重,村民难以耕种,被撂荒长达20年。然而,村民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期盼着这片土地能够重获生机,带来新的希望。2019年,梁耀斌的宁夏禾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红寺堡区,流转了河水村村集体50亩耕地和国有荒漠草地共1000亩,其中350亩用于种植培育桃树。
面对荒漠化的土地,梁耀斌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换土、晒坑、埋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引进了全国黄桃、蟠桃、水蜜桃等优良品种12个,尝试培育种植优质鲜桃。为了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红寺堡区在山林改革中实施了“以地换林”模式,即企业流转土地造林,可按照造林面积1%的比例配套划拨建设用地,企业不需要再额外支付建设用地的土地租赁金。
政府为梁耀斌的公司免费划拨配套了10亩建设用地,用于建设桃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林业辅助设施、包装车间、停车场等,方便种植加工一体化。这一举措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红寺堡区的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致富,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以地换林”模式的带动下,红寺堡区的生态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通过流转土地造林,企业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并得到了政府的配套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同时,企业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梁耀斌的公司种植的油蟠桃糖度高达26度,远远超过市面上其他品种的桃子,深受消费者喜爱。桃子的丰收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企业每年向村集体支付每亩530元的土地流转费,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红寺堡区还将企业种植的桃林所有权确权登记,为企业颁发不动产登记证。日后企业不仅可利用林权抵押贷款,还享受商品林综合保险补助,确保抵押林木和桃林受自然灾害后可足额赔偿,稳固企业发展后劲。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红寺堡区通过“以地换林”模式,建立了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正向激励机制,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这一模式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修复后的环境改善带动了资本投资,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和生态就业,最终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红寺堡区在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山林权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未来展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未来,红寺堡区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的新路径,推动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梁耀斌表示,未来计划将桃园打造成为一个集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推广、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优质桃生产基地,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河水村也计划进一步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特色林果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民风淳朴、村庄富裕的新格局。
红寺堡区将以山林权改革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山林权改革:生态价值转换的关键
山林权改革是红寺堡区生态致富的关键。改革之前,山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权责不明、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导致山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山林权改革后,红寺堡区明确了山林的产权,赋予了村民和企业对山林资源的支配权,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山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以地换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以地换林”模式是红寺堡区山林权改革的重要创新。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企业流转土地造林的面积与配套建设用地划拨挂钩,为企业提供了土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吸引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资金和土地瓶颈问题,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资金来源,促进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常见问题解答
1. 红寺堡区“以地换林”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答: 企业流转土地进行造林后,可按照造林面积1%的比例配套划拨建设用地,无需再额外支付建设用地的土地租赁金。例如,企业流转1000亩土地进行造林,即可获得10亩建设用地。
2. “以地换林”模式对企业有哪些吸引力?
答: 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土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回报,吸引了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以地换林”模式对村民有哪些益处?
答: 该模式为村民提供了土地流转收入,并促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4. 红寺堡区的山林权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改革促进了生态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生态就业,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5. 红寺堡区的“以地换林”模式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答: 该模式为其他地区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6. 未来红寺堡区在生态建设方面有哪些计划?
答: 红寺堡区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的新路径,推动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结论
宁夏红寺堡区以山林权改革为契机,通过“以地换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打造集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推广、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优质桃生产基地,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红寺堡区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力量。